本站点使用Cookies,继续浏览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Cookies。Cookies和隐私政策>
随着云化的不断深入,作为数字化的先行者的金融行业在经历了资源上云、应用上云后,逐步迈入深度用云新阶段,利用云的新能力加速业务创新,增强数字化韧性,跃升数字生产力。金融行业的深度用云,简单概括可以说主要是围绕应用、数据、AI智能等持续深入探讨来不断释放企业的资产价值。
接下来将围绕金融核心系统我们的所见所察进行抛砖引玉,希望可以对大家有些许启发。
云原生的概念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不管是企业级还是金融级,本质都是技术红利与业务场景的深度结合,为客户提供最适合的场景化解决方案。就云原生技术而言,2.0时代会通过全栈能力将云原生扩展到应用、大数据、数据库、AI等领域;基于云原生多云架构支持应用分布化趋势;以及由应用定义基础设施,以解决1.0时代的资源单一、应用资源割裂等问题。这种以客户的效率与体验提升为目标的架构跃迁,也带来了云产业过去10年无论规模还是云服务数量的十数倍的增长。
金融服务从物理世界走向数字世界,从消费/产业互联走向万物互联的四个演进阶段,即:传统的存贷汇-> 移动金融->场景金融->再到泛在金融,金融交易需要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开展进行,那么实现这些全场景、全联接、全智能的数字化进程中,科技与业务无不时刻密切协同。稳健的基础底座、广泛的触达渠道、更现实的场景,以及连接他们的敏捷分布式技术平台,成为了金融更精准、更实时、更安全、更自动化、更敏捷业务场景的落地核心引擎。
我们看到了云原生2.0带来的技术红利,也看到了金融服务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业务之需,那么技术与场景在金融行业最深度的一个结合,相信就是分布式新核心了。
传统核心技术架构几十年稳定运行,其在可靠性、可用性、可服务性等方面早已深度打磨,那么在结合云原生技术后如何达到/维持原有能力,又可以弥补传统架构在扩展性上的不足,以下几个维度是我们的归纳总结思考。
• 行业Know-How的沉淀:专业知识来源于实践的归集与收敛,大规模复杂平台的锤炼,以及专家工程师队伍的培养,这些是平台可落地的根本。
• 平台架构的敏捷:以云原生2.0架构为基础已是业界共识,那么除了考虑当下的能力,这个部分还要结合业务的未来演进,在混合调度等领域要进行提前技术布局。
• 全栈高可用:高可用也是传统核心沿袭过来的场景核心要求,这也响应了云原生2.0由应用定义基础设施,要面向核心场景通过技术/专业服务提供极致性能和极高可靠的运行环境。
• 产业生态:生态方面在行业发展初期也会参差不齐,经常会给大家带来技术绑定、人才奇缺、成本居高等难以平衡的困扰,业界可遵循的核心业务标准需要不断在场景深化中基线。
在我们过去大量的局点以及大规模局点交付中,我们看到典型的几种云建设模式,面向产业的生态云,面向子分机构的集团云,面向业务的生产云以及面向开发的云。不同的云基于同一架构,但在面向不同生产场景时解决不同的问题,比如生产云对安全生产运维、细粒度授权管控,生态云的SaaS运营以及多租模式,开发对工具链效率以及资源更精细的切分要求等。将这些行业积累沉淀到基础设施、技术平台中,它就成为事实上最懂金融行业的云;同时把行业的参考架构沉淀到场景方案和专业服务中,让优秀的经验能够快速复制起来。
去年HC的金融峰会上华为发布了《现代化金融核心系统白皮书》,当时提到了现代化核心系统是云原生2.0架构在金融关键业务的运用。结合金融行业的监管要求、核心系统的高可用诉求、以及金融机构的创新使命,再结合我们服务大中小型金融机构感知,我们看到今年的核心系统上云在以前所未有速度推进,一些优秀的业界参考实践陆续出现,有些机构已经在核心领域100%尝试容器化,比如刚刚投产完信用卡业务的国有大行;也有通过完整核心实践把流程与工艺沉淀在平台/专业团队的ISV等。
金融行业在高可用方面,基于监管和业务场景有着清晰的规划和要求,我们过去建设的经验看,80%客户仍采用传统的两地三中心作为容灾的经典交付模式,从交付节奏上会先建设同城双活再向异地灾备演进。对于业务体量比较大的金融机构,为保证核心下移到开放平台的高可用,目前采用单元化架构的比较多,比如中行、邮储、农行等;对于城商农信领域,基本还是以两地三中心为主。
核心上云的加速除了依赖咱们先行者的实践探索,要想走得更快更稳,还需要完整的产业生态和解决方案生态。华为一直积极参加行业协会等组织,在行标、团标、企标、课题攻关等方面不断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阶段成果。
同时华为在2022年先后发布了《华为云原生架构2.0白皮书》、《金融云原生2.0发展应用白皮书》(内有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广发证券等的实践介绍),以及2022年底发布的《现代化金融核心系统白皮书》,这些白皮书是华为对云原生架构、金融行业场景的不断探索总结。
独行者速,众行者远。在金融的全域全场景我们都将与伙伴携手前行,不断丰盈金融产业。以核心系统为例,我们和伙伴发挥各自所长,基于场景构建组合型解决方案,并基于场景进行深度的集成验证和调优,以能加速核心业务系统的普及和上线效率。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和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供读者思想碰撞与技术交流参考,不作为华为公司产品与技术的官方依据。如需了解华为公司产品与技术详情,请访问产品与技术介绍页面或咨询华为公司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