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点使用Cookies,继续浏览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Cookies。Cookies和隐私政策>

搜索

配电无线通信专网助力电网数智化转型

2024-04-19
1584
2

电力是现代社会运行的重要支撑,电力供应的安全、稳定、可靠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正常运行以及国家安全的维护。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逐步深入,电力通信网已成为电力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支撑着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供电质量要求和能源转型的深入,对配电网运行管理和源荷平衡的挑战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设一张安全可靠、技术领先、面向未来的配电通信网,将为配电网的可观、可测、可调、可控、可追溯提供有力支撑。 华为无线专网解决方案构筑电网最后一公里接入能力,解决源荷平衡挑战,加速电力行业数智化转型。

供电可靠性要求和能源转型的深入,对配电通信网提出更高的要求

配电网是提升供电可靠性和服务水平的关键。配电网与客户关系最密切,直接影响电力供应的质量和可靠性;同时,很多国家对电力行业数智化转型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通过精细运营,降低线损来提升盈利空间。通过广泛覆盖的通信网络进一步提升线损识别率成为一种重要选择。因此,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和有效性是电力企业持续提升的重点。

同时,全球能源转型战略的逐步深入,新能源占比快速提升,大规模分布式能源接入对配电网消纳承载能力、配电网运行安全、能效提升都是极大挑战;系统管理更加复杂,全面感知将是配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

两方面的因素驱动采集和控制逐步向末端下沉,源网荷储各环节衔接更加紧密,海量数据实时汇聚、判决和执行,配电通信网需要承载网络状态的全感知,以有效支撑生产作业、运行管理、运营管控,为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配电通信网现状和新形态下的配电通信网的基本特征

电网在追求稳定、安全、可靠的方向上不断在发展,但当前大部分配电网还处于网络运行状态不可知、故障停电不可见、故障定位不可测、故障恢复时间长、用电负荷不可控的情况。由于配电网是分布范围广,涉及中低压支路多,导致光纤和有线敷设难度高,投资成本高,建设周期长;35KV以下的配电通信网的通信覆盖率一般都低于20%。

随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提升,配电自动化(DA)和高级计量基础设施(AMI)的结合,通信网需要覆盖的区域更广,接入点分布更离散,实时性要求更高。

能源转型过程中,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系统惯量变小,源荷平衡的管理不确定性对电网的安全运行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对新能源的并网/消纳进行全面实时感知,通信网承载节点和实时性则要求更高。

在配电网可靠性要求和能源转型的背景下,配电通信网需要有广域覆盖能力,支撑更多通信节点实时性、灵活性的接入能力。

面向未来的配电通信网的方案选择

电网公司在配电通信网一般会使用多种通信方案适配场景需求,如光纤、RS232/485、UHF/VHF、LoRa等。

对于光纤/电缆点对点的连接方式,相对于当前通信节点的规模增长和广域覆盖要求,前者的部署速度与后者的增长速度无法匹配,且形成的剪刀差越来越大,虽然光纤在配网仍在持续部署,但当前整体覆盖率仍低于20%。对于在VHF/UHF窄带离散频谱通过数传电台、LoRa等技术,存在时延大、容量小、带宽低的技术瓶颈,不能满足电力物联网发展需求。

对于全球标准且广泛应用于移动运营商网络的2G/3G无线技术方案,也随生命周期的临近,逐步从运营商网络中退出,其业务也逐步迁移到无线宽带方案LTE或5G。

基于全球标准的LTE/5G已经成熟,在全球电信市场的商用网络中的性能已经得到充分验证,方案端到端生态己非常健康;对于配电通信网,无线LTE和5G技术方案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可完全满足电力基础要求;而LTE/5G的灵活部署、全面覆盖、灵活接入的特点完全匹配当前配电通信网的终端接入增长快、分布广的需求特点;是构建配电通信网“最后一公里接入”的最佳手段。

华为电力无线专网解决方案特点及价值

华为聚焦行业客户需求,依托深厚的无线技术积累,电力无线通信专网方案基于3GPP标准协议,提供全频段产品,面向电力行业客户频谱资源灵活配置,通过高安全、高可靠、大带宽、低时延、大连接,实现电力场景配电自动化、精准负荷控制、AMI,以及新能源管理的业务承载,为电力行业客户打造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解决现有问题和未来挑战。

结语

面向电力数字化的长期演进,以及能源转型持续深入,电力通信网在保证安全可靠有效的同时,需要具备灵活扩展和演进能力; 无线宽带技术打造安全可靠、面向5G演进的行业通信专网。

华为基于自身在无线领域的技术实践,积极尝试理解电力行业客户在数字化和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认同未来电力无线配电通信专网对于电力行业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性,努力为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贡献参考建议和发展思路,并不断尝试,联合产业伙伴,共同打造安全可靠、面向未来演进的行业专频专网,助力电力行业客户数字化转型,为电力行业的能源转型行动注入更多活力。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和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供读者思想碰撞与技术交流参考,不作为华为公司产品与技术的官方依据。如需了解华为公司产品与技术详情,请访问产品与技术介绍页面或咨询华为公司人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