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点使用Cookies,继续浏览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Cookies。Cookies和隐私政策>

搜索
  • 国网陕西电力:打通台区“毛细血管”,推动智慧配电物联网建设落地

    国网陕西电力:打通台区“毛细血管”,推动智慧配电物联网建设落地

如今,一个个会感知、会思考、会解决问题的智慧台区,借助无数智能融合终端,正在打通配电物联网“最后一公里”,点亮陕西大地。

国网智慧物联体系建设落地推进,是国网陕西电力的目标之一,这需要基于输电、变电、配电等,构建公司级公共感知基础平台,支撑全专业信息管理大区、互联网大区基础数据采集和应用。

对此,国网陕西电力全面推进台区智能融合终端建设工作。然而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融合终端内APP需专业研发人员开发、调试,迭代升级需原厂支持,不同核心板终端内APP无法直接复用,需移植和适配等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物联终端APP开发专业性强,在开发过程中需专业研发人员进行支持,同时对研发人员在硬件和驱动知识方面的要求很高。当物联APP在现场出现问题后,大部分需原厂提供专业支持,APP升级包MB级,传输过程易出现卡壳现象,成功率不高,不同厂商终端无法批量升级,物联APP无法复用,需跨硬件平台移植。

为解决融合终端规模化推广出现的技术难题,国网陕西电力与华为共建联合创新实验室,遵循国网配电物联网顶层设计,探索性构建面向物联终端的云编排APP柔性开发平台。

APP开发 so easy

云编排APP柔性开发平台颠覆了传统软件开发思维,降低管理复杂度,将构成APP的组件模块化,通过对组件“拖、拉、拽”这种类似软件工厂流水线生产完成APP编排,实现了软件开发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演进。

首先,开发平台通过可视化、可拖拽的应用开发技术,实现了低码或无码化开发,降低开发门槛,加速业务需求响应,开发效率提升了近十倍。其次,通过解耦硬件和软件、解耦技术和业务,统一了标准开发框架,实现了一次开发,多平台部署、版本少易管控。第三,基于统一的开发平台,不仅可规避各厂家软件开发的多头安全风险,还能降低安全检测难度,大幅提升安全检测效率。组件高度复用则提升了软件的健壮性。同时,通过直接从主站下发到物联终端规模化的远程部署,避免了耗时耗力的现场运维,实现了降本增效。

通过可视组件承载统一技术标准,确保互联互通,降低APP开发门槛,业务人员均能参与开发,APP开发从29天缩短至2天,检测时间缩短2—3周;更新包从MB级缩小到KB级,升级速度快、成功率更高;APP远程运维部署更便捷,上市周期从45天缩短至8天,让电网客户的梦想快速照进现实。

示范台区打通“毛细血管”

在配电网领域,千千万万个台区如同毛细血管一样,分散而又有序地点亮万家灯火。每一位台区经理要负责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台区,对处理问题的时效性提出很高的要求。在过去,因为停电修理不及时的投诉时有发生,而今这样的状况正在逐渐消失。

要提升低压台区的管理水平,低压配电网和营销用电数据业务系统的数据融合、业务贯通是电网数字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台区智能融合终端如何高效接入台区设备,实现对配电设备、用电设备的全面感知是营配融合的技术基础。

陕西省汉中市天河望江郡低压台区自从安装了智能融合终端后,台区经理巫山就再也没有因为停电和用户红过脸。巫山说:“不论在哪里,我都可以通过手中的Pad看到台区的状况,如果发生停电,智能融合终端会在1分钟内通过短信的方式通知用户,同时给电力工作人员发送故障工单。”实现精准主动抢修是一方面,对巫山来说还有一个收获便在于线损率的下降,如果发生窃电,系统在1分钟内就能知道窃电具体位置。

在天河望江郡安装的智能融合终端,能同时采集电表、开关、变压器、传感器等设备数据,实现了台区全景感知,满足电网运行、用电采集、客户服务、精益管理等业务需求,从源端保障了营配数据的贯通一致,减少了前端智能感知设备的重复投入。目前,配电设备运行状态实现分钟级全采集,用电抄表成功率100%。

如今,一个个会感知、会思考、会解决问题的智慧台区,借助无数智能融合终端,正在打通配电物联网“最后一公里”,点亮陕西大地。

国网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2020年我们陕西电力和华为公司联合成立了创新实验室,共同打造云编排物联终端APP柔性开发平台,这是一次有益尝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我们希望进一步加强合作,双方把联合创新实验室打造成电网数字化应用创新的策源地。

李胜磊

国网陕西电力信通公司研发中心技术总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