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点使用Cookies,继续浏览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Cookies。Cookies和隐私政策>

搜索

新数字核心:银行核心系统转型的必然之路

2020-10-13
3050
1

在成为“数字银行”的过程中,通过新技术建立起来、支撑数字银行业务的平台或系统称为银行“新数字核心”。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银行建设“新数字核心”的方式虽各有不同,但向开放分布式架构转型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

谈到银行核心系统,我们就会想到主机以及相应的应用系统,会觉得那是一个对稳定性要求很高、专门处理银行核心账务的系统和平台。确实,在过去几十年里,基于集中式的主机以及相应的配套软件系统一直占据着银行核心系统的平台地位。很明显,银行业是一个受到严格监管的行业,系统运行的稳定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银行业信息化建设开始得比较早、IT投入每年都非常多,但银行的IT架构,尤其是核心系统这部分数十年来却一直保持很稳定的缘故。

而进入21世纪第2个10年之后,随着智能移动互联技术(3G/4G/5G和智能终端等)的发展普及和基于云计算的开放技术(开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银行客户行为习惯的变化,传统银行核心的“存、贷、汇”业务也快速发展成为“存、贷、汇、付、投”(其中“付”指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投”指投资理财等)。越来越多的业务场景都基于互联网技术,俗称为“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Fintech公司通过快速利用ABCD(AI、Block Chain、Cloud、Big Data)等新技术手段大量快速获客,尤其是“千禧一代”的年轻人。在这些Fintech公司中,例如Alibaba、Tencent等这些互联网头部企业,通过自己主导的互联网商业环境抢占了客户大部分的互联网入口,“霸占”了几乎所有的支付场景,不断蚕食着传统的金融服务场景,对传统银行形成了巨大威胁。

内忧外患,向“数字银行”转型成为必然之路

对于银行来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金融服务不断脱媒,传统利差空间不断缩小,新“从业者”的不断加入又加剧了中间业务的不断萎缩,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传统银行肯定不能也不会坐以待毙,求“变”——数字化转型是其必然之路。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一方面是要通过采用新技术来进行业务转型与核心业务系统升级,从而达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风控能力、简化获客方式、优化客户体验的目的,并进入过去一直未能涉足的长尾市场(20/80原则),同时通过业务转型与核心业务系统升级,大大缩短金融产品的生命周期,支持更加快速的业务创新;另一方面,通过业务转型与核心业务系统升级,还可以融入或建立更加开放的生态环境(Open Banking),使银行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平台(Banking as Service),联接各行各业如政府、旅游、医疗和交通等,实现无处不在的银行服务,成为新的“数字银行”。

“数字银行”的建设或转型已俨然成为目前业界的趋势,传统银行不是在努力转型成为“数字银行”,就是在新建“数字银行”(又叫“开放银行”或“虚拟银行”)子品牌的路上狂奔,而Fintech公司,也在努力成为拥有银行牌照的科技巨头,虎视眈眈银行业这块市场“肥肉”。但无论如何,“数字银行”的建设都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而在成为“数字银行”的过程中,有别于传统的银行“核心系统”,我们把通过新技术建立起来的、支撑数字银行业务的平台或系统称为银行“新数字核心”。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不同的银行、不同的阶段,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银行建设“新数字核心”的方式各有不同,最通常采用或存在的方式是“双模架构”。

双模架构,传统银行数字化的主流架构

什么是双模架构?前面说到,银行多年来形成的由传统IT架构支撑的核心系统,一时半刻不可能完全抛弃或者完成改造,这就是稳态架构;但同时银行也需要一个新的架构来支撑开放银行环境下的应用和业务,例如移动支付、小微金融和电商等等,这些应用不是早就构建在传统银行核心系统上的“存贷汇”业务,大部分都是基于新技术开发的Cloud Native应用,其本身就具有开放、敏捷等特点,也就是敏态架构;“稳态架构+敏态架构”就构成了“双模架构”。

那么新的架构有什么特征?新的架构一般都是遵循开放分布式或云化的架构。放眼全球,中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最近这10年中走的相对比较快,这一方面是由于其面临着国内互联网技术公司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整个经济发展相对较快,来自业务快速增长对IT的驱动力也相对较强。例如,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双十二”等期间,如何在短时间内处理这些基于互联网的海量交易,对传统银行或创新银行都带来了巨大压力,促使他们对整个技术架构进行更新,既可以支撑资源的快速弹性部署,又可以支撑应用的快速迭代,以满足这种市场快速更新的要求。

与此同时,当前用户体验习惯的改变也促使传统银行需要快速开发一些新的应用,例如市场营销应用(秒杀等),还有一些非传统金融服务应用(生活类应用、电商类应用等),从而更好地获客或者更好地吸引“千禧一代”这个客户群体来增强竞争力。所以,对于传统银行来说,一方面需要快速构建一个新的数字核心,该数字核心必须是基于开放分布式技术的,以便更好地支撑新一代应用的快速拓展,快速获客,提升客户体验,降低每账户IT总体运维成本;同时该新数字核心也要支撑新一代数据平台的建设,从而使银行可以快速重构数据平面(大数据、数据湖、数据工厂),支撑银行各种创新业务的快速开发和部署。

另一方面,银行还需要继续保持其传统核心的稳定,提供传统的银行服务如储蓄、总账等,因为这些业务已在传统平台上长期稳定运行了很长时间,改变的动力和收益不是很大,虽然很多银行已经在进行传统核心上的业务应用的迁移,将之迁移到新数字核心,但展望未来,可以看到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外,两个核心/两种架构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存,这就是“双模架构”为什么会成为目前的主流。在架构转型和业务迁移方面,国内的银行可能走的相对快一点,国外可能走的相对慢一点。

华为解决方案,为客户“乐高式”搭建银行新数字核心

IT架构是支撑银行核心系统的技术底座,对于银行IT架构的转型方向,我们通常会将“开放”和“分布式”合在一起,分布式意味着可以快速横向扩展,可以支撑非线性/巨大的交易量,这与整个架构设计是强相关的。传统银行架构是集中式的,很难横向拓展,但基于x86和各种开放分布式技术(包括MySQL数据库、Hadoop等)的架构是很容易横向拓展的,例如微众银行提出的XML架构。现在整个业界在开放分布式的尝试过程中已经解决了大量技术问题,并且已经进行了很多大规模实践,其中微众银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其他像民生银行、网商银行等,其实也都是基于开放分布式技术来构建其新银行系统架构,或者说开放银行系统架构。而海外很多银行虽然在此领域进展相对较慢,但像大机下移、小机下移这类传统核心向新核心转变的步伐,其实从来也没有被放弃或停止过,一直都在慢慢推动。所以现在看来,整个业界虽然仍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传统架构/传统核心,但向新的架构/新数字核心转型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

华为企业BG全球金融业务部一直致力于将中国近10年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实践介绍给广大的海外银行客户,其中,新数字核心与架构的建设和转型经验是可以大力推广给海外客户借鉴和采用的最佳实践之一。

从2019年开始,华为与国内领先的银行服务提供商四方精创联合开发了一个解决方案,命名为Fincube,该方案能很好地为银行建立一个汇聚从IaaS、PaaS到SaaS层的“乐高式”分布式银行新数字核心系统,其中华为提供基于华为云的IaaS层基础设施架构和分布式存储技术,合作伙伴则提供可灵活适配各种业务开发/运维场景的全分布式PaaS层技术和模块化数字银行业务系统。该解决方案发布以来,受到了很多客户的欢迎,并在很短时间内就在泰国一家Top级银行实现了商用,满足了该银行数字钱包/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发展需求,使系统的处理能力从原来的上百TPS(每秒交易笔数)提升到千级,未来更将达到万级;同时,其作为一个新的银行数字平台也支撑起这家银行的开放银行发展战略,连接政府、教育医疗和交通等生态伙伴,未来将承接更重要的国家金融服务发展战略和银行新生态商业模式。

此外,华为还与另一家国内领先的银行软件提供商沐融科技合作,在很短时间内帮助肯尼亚一家Top级银行构建了一整套基于普惠金融业务的新数字核心系统,解决了该银行在东非5国快速获客、快速发放小微贷的普惠金融战略。相比传统系统,该新数字核心不仅从系统交易容量和性能上实现了数量级的提升,通过引入华为大数据处理平台和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未来其还将具备实时风控、智能风控等数据智能化服务功能,大大提升了该银行的获客能力和资产质量,有力增强了该银行在区域内的竞争力。诸如此类的合作和成功案例还有很多,包括华为与长亮科技、Temenos等领先银行系统提供商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的合作。

其实,通过各种渠道以及华为的各种展会和交流可以看到,很多海外银行客户对中国市场过去5~10年来众多银行IT架构和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是非常接受和信服的,这其中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技术的发展已经证明了开放分布式架构对银行业是可行的,也因为银行相对来说还是一个保守求稳的行业,假如没有大规模、长时间的应用验证,很多银行都会处于观望状态。而现在中国范围内很多大型银行、发展快的银行,已经在建立新数字核心、进行IT架构转型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成果,所以海外客户也从中国银行的身上看到了未来,积累了转型的信心,这就是目前整个业界新数字核心建设和转型的趋势。

华为在与国内银行客户长期合作、支撑其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最佳实践和解决方案,而作为全球性企业,华为更容易将经过中国银行业验证的这些方案和最佳实践带给海外更多的银行客户,将之转化成全球领先实践,确保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实现商业成功,这也是华为能为全球金融行业贡献的最大价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