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点使用Cookies,继续浏览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Cookies。Cookies和隐私政策>

搜索

华为金融云网全新升级,构筑智慧金融“新”联接 | 建云篇

2022-10-20
1079
1

商业变革驱动金融业务从内部到外部扩展,传统金融服务需要向全场景的金融服务平台化演进。金融越来越多的应用部署在数据中心,单个数据中心的规模有限,不可能无限扩容,业务规模的不断增长使得单个数据中心的资源很难满足业务增长的需求,需要多个数据中心来部署业务;数据安全、业务的可靠性和连续性也越来越被重视,备份和容灾逐渐成为普遍需求,需要通过建设多个数据中心来解决容灾备份问题,“两地三中心”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方案。

金融数据中心网络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大型银行持续进行金融科技的探索。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为了提高金融业务的用户体验,业务系统需要多DC分布式部署,“分布式多数据中心”成为当前的主流演进方案。

“分布式多数据中心”和高速的业务增长给数据中心网络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呢?

首先,需要网络可以助力业务创新效率的提升,例如某大行每周需要上线的项目超过50个,需要网络配合业务快速上线,网络必须支持弹性伸缩、快速调用跨DC网络资源。

其次,要保障金融服务的安全可靠,网络必须要稳,例如一些城商行的业务量非常大,小额支付特别频繁,需要7*24小时保障业务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华为金融云网解决方案,助力金融客户构建“敏态+稳态”的数据中心网络

• 业务上线快

为了更好的支撑敏态业务的快速上线,华为把数据中心自动驾驶网络扩展到了多中心,使跨中心业务的上线时间缩短到分钟级。目前所有的大行、股份制都是多云多厂商多网络架构并存的模式,不同供应商网络模型差别巨大,各自的控制器只能管理自家设备,这对银行自动化水平带了诸多挑战。

以某个股份制银行为例,这个客户现网有2000多台网络设备,涉及10多个厂商、5种网络架构。新业务上线一共涉及50多个工单,而仅一个工单,就涉及6家厂商、30个网络节点的配置,因此,一个业务上线总计需要100多个工作日。按照目前网络团队15人的效率,全年加班加点也只能完成50个业务上线,完全无法跟上业务敏捷创新的脚步。

华为金融云网方案实现了多云多厂商全场景网络服务化,通过核心组件iMaster NCE-Fabric,我们做了独家统一网元模型,北向提供Runbook业务设计器,拖拽编排将网络与业务工作流无缝对接,南向提供AOC开放可编程平台,实现多厂商设备快速适配,仅需轻量级人工介入即可实现业务到网络的端到端自动化上线。

• 网络运行稳

为了使稳态业务更稳定、更可靠,华为联合伙伴推出了应用与网络一体化运维方案。之前经常有客户抱怨,ECC总控中心统计,超过50%的投诉源于业务访问慢这个问题。有一次业务间歇性故障,应用和网络部门协同定位3天,找不到原因,导致超200客户投诉,压力非常大,还经常背锅。主要原因是,传统应用和网络运维系统隔离,一旦出现故障,各部门需要使用不同工具分段定位,人工分析故障点,没有映射,故障定位时间长。

华为金融云网实现应用与网络一体化运维,基于iMaster NCE-FabricInsight率先开放了100多种网络原子服务,可以与科来、天旦等应用性能管理系统集成,以业务视角联动网络,实现网络对业务异常的实时感知,实现故障根因的快速定位,应用到网络E2E路况可视。

• 网络更可靠

华为首家推出了智能无损以太网NoF+解决方案,实现数据中心网络的全以太化部署,存储网络性能超越FC网络93%。

首先,通过引入AI智能算法,实时感知业务流量变化,动态调整交换机缓存空间,完美解决了传统流控方案中静态水线无法适应业务流量变化、业务SLA无法保障的难题,从而100%释放全闪存的性能,实现了百万级的IOPS。

其次,通过开放以太架构,打破FC专有网络运维孤岛,实现了整个数据中心运维一盘棋。

最后,同城复制网络方面,华为RoCE交换机支持100KM*200G的大带宽,同样以DC间总带宽128G的需求计算,采用单链路100G速率,只需部署2条链路,链路成本下降87%。

图:华为金融云网数据中心网络方案架构图

华为金融云网解决方案数据中心交换机主打款型

图:网络智能管控系统&CloudEngine数据中心交换机

我国已全面进入数字经济时代,随着数据的流通和数字技术的深度利用,金融在探索数字化转型方面走在全行业前列,并正在加速发展。纵观中国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科技企业正与金融机构展开深入合作。华为有幸参与了中国金融IP网络的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成为业界领先的IP解决方案提供商,为金融行业充分释放数据价值、加速业务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和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供读者思想碰撞与技术交流参考,不作为华为公司产品与技术的官方依据。如需了解华为公司产品与技术详情,请访问产品与技术介绍页面或咨询华为公司人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