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点使用Cookies,继续浏览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Cookies。Cookies和隐私政策>

搜索

“东数西算”正式启动,枢纽网络如何建设?

2021-06-02
1604
0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信办、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四部门联合印发《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布局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开展“东数西算”示范工程,实现数据中心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发布,是对2020年底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一体化大数据中心顶层设计的细化与解读,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规划的落地与推进。至此,全国一盘棋、算力跨区域调度的一体化大数据中心蓝图愈加清晰。

“东数西算”正式启动,国家枢纽是关键节点

近年来,随着国家数字经济的加速,我国东西部算力设施布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愈加凸显。东部地区应用需求大、创新能力强,但土地水电等配套资源紧张,西部地区气候适宜能源丰富,但数字产业层次上有较大上升空间。“东数西算”工程可有效优化算力和应用的空间布局,有助于形成数据自由流通、按需配置、有效共享的全国性要素市场,构建以数据为纽带的东西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国家枢纽是“东数西算”工程的关键节点。枢纽一词具有强烈的核心和联接属性,指重要的地点或事物关键之处,以及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在《实施方案》中,国家规划在东部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中西部的成渝、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布局建设国家枢纽节点。一方面,枢纽节点构建数据中心算力集群,通过网络联接超大规模计算存储资源,发挥集约化和规模化优势,保证算力的充分供给;另一方面,建设数据中心集群之间、以及集群和主要城市之间的算力传输网络,近端满足高频实时交互型业务需求,远端满足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非实时算力需求。在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规划中,网络贯穿了算力的生产、传输和消费的全流程,是国家枢纽节点建设的关键。

枢纽节点集约化建设,网络助力大算力低能耗

《实施方案》提出,国家枢纽节点建设要遵循绿色集约原则,引导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集聚发展,降低数据中心能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我国数据中心产业高速发展,近五年年均增速超过30%,在用机架数达到400万架。作为传统用电大户,数据中心的年度用电量连续八年增速超过12%,当前已达到社会用电量的2%。集约化规模化建设可带动算力体量增长和单位能耗的改进,大型数据中心(机架规模3000~10000)、超大型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大于10000)PUE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集约化建设的原则之下,数据中心服务器规模快速扩张,管理节点可达到百万量级。网络作为联接计算存储资源的大动脉,对于提升算力降低能耗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降低网络能耗可带动整体能耗的改善(以PUE为1.3的数据中心为例,网络能耗占比约为12%)。另一方面,提升网络能力可显著降低单位算力能耗。根据开放数据中心委员会(ODCC) 2019年测试数据,在同等服务器规模下,网络实现无损可大幅提升算力水平,任务完成时间可降低30%,即单位算力能耗下降30%。在大算力需求持续高涨的情况下,网络设备节能与无损技术的应用将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

超融合数据中心网络方案,算力网络黑科技

基于十余年数据中心网络研发与商用经验积累,华为推出超融合数据中心网络CloudFabric 3.0方案,核心部件包括CloudEngine数据中心交换机与iMaster NCE网络智能管控系统 ,具备高性能、低能耗、易运维三大优点:

• 规模不变,算力翻番:基于无损全以太网架构,实现通用计算、高性能计算、存储等多类资源的0丢包互联。与传统FC存储网络相比,存储性能可提升87%;与传统以太网相比,同等服务器规模下可实现算力翻番。

• 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华为CloudEngine交换机采用十余种节能专利,通过提升产品能效、降低噪声污染、践行绿色制造,率先通过国家CEC生态产品认证,能耗低于业界22%。

• 智能部署,故障自愈:将软件定义网络能力率先推进到L3自动驾驶网络层级,满足超大型数据中心自动化管理诉求。网络可以自动理解用户意图,实现业务的秒级发放;实时监测网络状态,实现1分钟故障感知,3分钟定位,5分钟修复。

2016年,中央领导提出“建设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的指导思想;如今,一体化算力网络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网络如何支撑算力的持续化和绿色化供给上升为国家课题。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正式启动,我国数据基础设施格局将迎来新一轮的优化与完善。高质量发展号角已吹响,华为愿与客户、合作伙伴携手打造国家枢纽节点建设的优秀实践,为加速数字经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和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供读者思想碰撞与技术交流参考,不作为华为公司产品与技术的官方依据。如需了解华为公司产品与技术详情,请访问产品与技术介绍页面或咨询华为公司人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