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点使用Cookies,继续浏览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Cookies。Cookies和隐私政策>

搜索
  • banner pc

    校企合作共编教材,助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导语:当前,世界各国均在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发展进行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也成为未来战略的主导。校企合作共编教材,有助于在高校建立起完善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我国构建人工智能人才高地的建设步伐。

1956年,群星闪耀达特茅斯学院,人工智能学科从此起源。2015年,深度学习技术被算力加持,机器对图像识别的准确率第一次超越了人类肉眼,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开始让大众所知。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到来,人工智能站在了产业发展的风口,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使用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泛劳动力形成竞争优势,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增长。根据华为2019年发布的“全球产业展望GIV@2025”的预测,到2025年,97%的大公司将采用人工智能技术,14%的家庭将拥有“机器人管家”。

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发展进行前瞻布局,并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未来的战略主导。2017年7月,我国印发并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目标就是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近5年来,社会对于人工智能应用的需求数量年均增长超过70%,随着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快速扩张,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编写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19-2020)年》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中,有效人才缺口达30万人,且特定技术方向和岗位人才供需失衡的比例尤为突出。

高校肩负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重任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科技成果重要的孵化器。在科学计算领域,著名的Matlab软件就起源于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后逐渐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科学计算领域的基础软件,并最终成功实现了商业化。在互联网领域,人们日常所熟识的谷歌搜索引擎和脸书社交网络平台同样诞生于高校。因此,能否把握住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机遇,在高校建立起完善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对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进行孵化,将极大地影响我国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广度和高度,以及能否处于并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为了更好地实现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教育的培养,2018年4月,教育部在其印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2020年、2025年和2030年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并针对“优化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及“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三大目标提出了重点任务和细化要求。《行动计划》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及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设立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以积极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行动计划》同时指出,到2030年,中国的高校将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

目前,我国已有345所高校获批设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其中3所高校(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获批设置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此外,高校的人工智能本科、研究生阶梯式人才培养体系也在搭建过程中。

教材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

教材是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教学的根本依据、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

2018年3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联合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成立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编委会,致力于完善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及加强教材建设。

“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包含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算法模型、技术系统、硬件芯片、伦理安全以及“智能+”学科交叉等方面的内容,教材涵盖内容完整,多样化的内容各具优势,不仅可以有效衔接前沿技术,还可以实现技术的交叉融合。在教学方面,该系列教材将采取在线开放共享课程的模式,有效促进优秀教材的资源共享。

“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作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的教材系列,以融合创新为研发思路,将国内顶尖学者的人工智能教学资源、国内顶尖IT企业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及高等教育出版社优质的教学服务进行深度融合,使其在保持基础知识权威性的同时,还可以覆盖到最新的应用案例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实现了国内人工智能类教材的规模化、系列化和品牌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在该系列教材的序言中指出,希望“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一流教材体系,建设在线开放共享课程,形成各具优势、衔接前沿、涵盖完整、交叉融合的教材体系,为人工智能各类型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校企合作出版教材,培养高质量人工智能人才

如何让教材发挥更大作用,培养出既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有面向未来产业发展职业素养及实践能力的人工智能人才?编委会认为,校企合作是最佳选择。高校有基础理论和教学资源,企业有应用场景和技术实践,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编写教材,将有助于构筑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质量的人工智能人才。为此,2019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编委会与华为在人工智能教材方面开始进行深入合作。

双方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框架,共同策划了一套基于华为云与昇腾技术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实践系列教材,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技术原理与应用》、《计算机视觉理论与实践》、《语音信息处理理论与实践》、《自然语言处理理论与实践》、《人工智能芯片编译技术与实践》、《跨媒体移动应用理论与实践》及《智能驾驶技术与实践》等九本教材。

该系列教材采用“1+1+1”的编写方式,由高校知名教授、华为资深技术专家、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承担,发挥三方在教育学术界、ICT产业界和教材出版界的优势,理论与实践融合,编撰真正面向未来技术演进与行业发展的系列人工智能教材,并打造相应的精品MOOC课程。截至2020年年底,该系列全套九本书已陆续完稿,开始进入出版阶段。

新一代人工智能实践系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编写团队阵容强大。作者团队不仅拥有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校人工智能专业教师,还有熟悉人工智能项目实践、深刻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华为人工智能专家。而主编则多为长期从事人工智能方向的教学与科研,首批35所获批成立人工智能专业高校的负责人或人工智能学院院长。

其次,实践平台支撑有力。教材偏向于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华为提供的一站式人工智能开发管理平台ModelArts,可将行业最新的真实案例转化为教材的实验项目。

最后,教材体系构建完备。教材采用书本教材、课件、MOOC课程、数字课程、习题以及实验一体化设计,构建了从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到行业应用完整的人工智能知识体系,不仅适应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更可助力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此系列教材不仅适合普通高校人工智能专业的实践教学,同时也适合重点大学人工智能创新创业课程,有力推动了高校在人工智能专业的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

此外,为了构建更为良好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促进优秀资源的共建共享,编委会与包括华为在内的多家技术龙头企业共同搭建并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智海。未来,该平台将以“人工智能,教育先行;产学协作,引领创新”为理念,促进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共建实训资源,推进“人工智能+X”的技术创新转化及与行业的融合落地,打通从人工智能理论知识到行业解决方案,再到智能产品落地的全流程,构建起相对完善的人工智能生态。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目前,中国正在逐步形成一个由政府、企业、高等院校有机联合、共同营造的人工智能人才生态系统。“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连接生态、赋能教育,必将加快我国构建人工智能人才高地的建设步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