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点使用Cookies,继续浏览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Cookies。Cookies和隐私政策>

搜索
  • banner pc

    科技抗疫,守好“空中大门”

2020年初,一场覆盖全球的新冠疫情,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的不断推进,公共交通逐渐恢复,人潮涌动的交集难以避免。机场、地铁等交通枢纽面临疫情防控的考验,而要做好防疫仅靠人力显然远远不够,还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

智慧机场IOC:一屏掌握机场防疫态势

疫情打破了机场指挥中心的原有工作部署,随着2020年1月23日武汉开始封城,全国旅客出行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机场旅客量直线下滑,机场运行由春节保障直接转变为疫情防控保障。而当国内疫情趋稳、境外疫情开始蔓延时,又要求机场对境外输入航班和旅客进行严格的管控,防止境外输入成为首要任务。

机场防疫需要实现3个目标:加强与海关、公安、边检、航空公司等多部门的协同联动及共享信息,及时掌握入境人员情况,排查近期有目标国家旅居史人员,到港后联动处置;对于“重点航班登临检查”的过程进行现场监控,及时掌握动态;对确诊或疑似旅客提供轨迹分析、密切接触者分析,实现快速发现、不漏一人。

在满足以上需求方面,智慧机场IOC(Intelligent Operation Center机场智能运营中心)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智慧机场疫情防控方案,通过IOC对疫情旅客及航班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分析,结合视频智能分析、疫情事件系统等手段,不仅实现了疫情态势的实时感知,疫情航班、旅客的端到端事件管理,同时还可支持多部门的实时应急联动,通过统一调度,实现了确诊或疑似旅客排查手段的可查、可管、可控。

在具体实施策略方面,首先构建疫情专题库,对旅客疫情、航班疫情、国际航班趋势、国际航线趋势、发烧旅客、隔离旅客等信息进行分析和逐一排查,为高峰期每日700多人的筛查、跟踪提供实时的信息化手段。

其次,通过IOC平台统一发布数据,实时为机场防疫办、机场检疫站、省/市卫健委、市防控领导小组、市春运办、国资委、机场急救中心等单位提供统一口径的数据,有利于制定针对性的防疫策略。

最后,借助IOC视频场景化手段,通过对机坪上任意机位、通道的实时动态监控,在航班及旅客筛查的基础上,实现了重点航班班班必检,不漏一人、不少一班。

再也不用被额温枪指着脑袋

机场作为城市连通内外的重要“关口”,在严控疫情输入和扩散的防控任务中首当其冲,疫情期间,响应各省市疫情防控应急的要求,机场普遍会在航站楼及GTC的入口设置体温检测点,对每个出港旅客进行测温;在航站楼到港廊桥及到达区域设置体温检测点,对每个到港旅客进行测温。传统的测温方案是工作人员采用红外线体温枪等设备测旅客额头温度,拦截体温超过37.3℃的旅客并移交防疫部门复检和隔离。

红外线体温枪方案存在两点弊端:增加感染风险,红外线体温枪的有效检测距离为3~5cm左右,因此机场工作人员需要近距离接触每个旅客才能进行手工操作;影响通行效率,体温枪逐个测温的方式不仅需要安排多名机场工作人员对旅客测温,还要维持现场秩序,导致效率低下。

双目红外热成像仪(黑体校正)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测温方案的不足,机场进出港旅客只要出现在测温热成像摄像机前,不仅可1秒测温,同时在体温检测点工作人员的电脑屏幕上也会实时显示每个人的体温“色彩”,一旦捕捉到发热高温点,系统将自动以声光报警的方式通知工作人员及时处理。

双目红外热成像仪(黑体校正)测温方案有三点优势:高安全,红外热成像仪的有效检测距离为6~8米,非接触式测温,降低了感染风险;高效率,实时通行,无感多人测量,大幅提升了检测效率;高精确,黑体校正,AI算法加持精准采集额温,精度高达±0.3℃。

同时,智慧机场疫情防控方案还在机场航站楼的多个离港通道设置了测温通道,旅客经过通道时,通道上方的“黑科技”红外人体温度快速筛检仪就会自动对旅客进行体温监测。如果旅客体温出现异常,工作人员将按照程序做好旅客体温复测和后续的防疫工作,以有效控制疫情输入和扩散。

深圳机场智慧机场项目建设的机场数字平台,打通了安检、运行等业务系统数据,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视频、GIS等ICT融合能力,实现了业务与数据的融合,具备灵活、可视化的业务和数据编排能力。在疫情期间,机场数字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快速根据疫情对应对方案进行调整,快速上线新业务,提高了防疫的精准和科学性,让旅客出行更放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