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点使用Cookies,继续浏览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Cookies。Cookies和隐私政策>

搜索
  • banner pc

    数字经济时代,如何走出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

杨学山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曾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2015年2月卸职。研究领域包括汉字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和开发、信息经济学、信息法学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1981年以来先后发表论文150余篇。

单志广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北京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领域为信息化战略规划与发展政策、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等。

张国华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

博士,教授,高级规划师。研究方向包括“产业·空间·交通”的新型协同规划技术体系、基于交通的新空间经济理论和新制度经济理论、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发展规划、智慧城市规划等新型城镇化领域。

数字经济正在强势崛起,2018年华为GCI研究发现,过去15年中全球数字经济的增速是全球GDP增速的2.5倍。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各行各业融入数字化、智慧化进程,预计到2025年,全球数字经济总值在GDP中的占比将高达24.3%。

数字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如何衡量数字经济的产出和效益非常关键;同时,如何在未来10年抓住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浪潮,最大化收获数字化溢出带来的经济增长硕果,也是各行各业、各个国家都非常关心的话题。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的缩影,而当前方兴未艾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可以作为一个国家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帮助我们将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衡量数字经济的产出和效益。

【金句】数字产业化是信息技术的市场化应用,而产业数字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所有的经济转型,从量的增长走向质的变化都发生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所以未来发展的重心必然是产业数字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杨学山

话题1:为什么说数字经济是生产力的重构?怎样衡量其对整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杨学山:数字经济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因为生产要素发生了变化。数字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其与原来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管理等,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首先,它一定要与具体经济活动结合起来,然后才能创造价值,其他生产要素也是如此,这是其相同之处;而不同的则在于,数字的加入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即信息领域,这使得经济活动过程的优化有了一个全新的基础。

对于数字经济的衡量,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组织的统计,总体上都是从经济形态角度,即宏观经济角度去观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贸发组织的数据显示,数字经济大概占GDP的6%,而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信通院”)2017年的数据,中国数字经济在GDP中的占比是32.9%,这两个数值完全不一样,为什么会差这么多呢?

实际上数字经济包括两个部分,一是ICT的核心部分,二是溢出部分,也叫融合部分。核心部分是有严格指标的,每个国家都有统计指标,但溢出部分则没有。OECD和联合国贸发组织的报告中是包含这两部分内容的,但其统计数据只包括了核心部分;而国内信通院等统计的数据是包括这两部分的,所以差异比较大,但二者并无对错之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信通院会提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这两个概念。数字产业化是信息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包括了基于互联网的软件、硬件和信息服务,只占GDP不到5%;而产业数字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在中国占GDP的25%以上,在美国则占50%以上。所有的经济转型,从量的增长走向质的变化都发生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所以我们发展的重心必须是产业数字化。

单志广:就数字经济的生产力重构而言,其实生产力的发展是驱动社会经济形态变革的要素,在农业社会主要是劳动力,工业时代加上了资本,现在则要加上数据。但我认为,数据作为关键要素对生产力产生特别大影响的阶段还没有到来。数字的作用还没有能够像工业时代的资本或者农业时代的劳动力那样,成为真正的主导力量,虽然这是一种可以预期的发展趋势,但现在还没有真正成形。数据确实是资源,但资源怎么变成资产,资产又怎么变成资本,这条路还没有完全走通,当前正处在一个探索期,需要寻找到一种好的模式。

【金句】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对于引导和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智慧城市的效果好不好,现在很多评价还停留在表面上,或体现在技术环节,还没有回归到提升城市管理和治理水平的根本性问题。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

话题2: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哪些问题?

杨学山: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转型/转轨,但人们的认识却没有跟上,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以两个数字为例,其一是长江商学院的《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指数》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最活跃的400家企业,到2018年有一大半已经消失了;而据另外一项对2016年以前创业的800多家企业的调查则显示,这些主要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区块链相关的创业企业现在也差不多都死掉了。这是为什么?是不是认识上发生了什么问题?这要从网络、数据、智能这3个方面来分析,到底我们的认知出了什么问题。

关于网络,在互联网模式下,梅德卡夫定律指出,网络的节点越多其价值越大;但对于物联网,这个定律是有问题的,因为物联网的节点是没有主动性的,多一个节点、多一个信息都是浪费。所以物联网和互联网是完全不一样的,而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个区别,居然用互联网的思维做物联网,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关于数据,很多人推崇内容为王,表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就是将整个城市的数据都汇聚起来,但汇聚起来之后呢?大家只考虑了怎么将这几个PB的数据管理好,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将数据用起来。大数据的概念将最核心的东西模糊化了,很多人以为数据量一大就是生产力、就是价值,但这是错误的,因为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一定要与具体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创造价值。

关于智能,问题又出在哪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算法、算点和数据就是人工智能,就好象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其实这是错误的。消失的那数百家核心企业,其牵头人都是一流的人才,他们基本上都是基于某种或几种算法,加上开放的数据集,进行深度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的研究。那为什么说这是错误的?因为现实社会里不是这样解决问题的,现实中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对于政府的管理流程、企业的制造过程、医院的诊断过程等等,人工智能到底能帮助他们解决什么问题?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我们要回答同样的问题——智能化应用对于城市3年、5年甚至10年的发展而言,到底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单志广:智慧城市是由替代技术所引出来的新模式,其发展进程还是要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节奏同步。智慧城市的效果好不好,现在很多评价还停留在表面上。那么本质问题是什么?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与城市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是否同步,过慢或过快都会产生问题。但现在我们经常忘了这一点,以为一套解决方案就可以打遍天下,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缺少了管理思想的灵魂。

建设智慧城市最终是为了提升城市的管理和治理水平,城市的管理好不好、老百姓幸不幸福,取决于管理水平的提升。所以,智慧城市不单纯是城市的信息化,更应该是城市发展方式的智慧化。现在,我们对智慧城市的评价有太多都体现在技术环节,体现在“端网云”的使用,没有体现出智慧城市到底带来了什么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评价指标是僵化的、机械的。而评价体系的缺陷和评价方式的误区,正在影响和制约着智慧城市的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是社会进步的缩影,智慧城市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手段,应当是面向整个社会的。以前,建设智慧城市往往只注重城区而不考虑县乡,这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差距;未来,我们应更注重整体发展,要与乡镇振兴结合,解决过去顾城不顾镇的问题。

尽管当前智慧城市在认识、方法和模式上仍处在探索期,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向前看我仍然充满信心,最近一些城市的实践成果很令人振奋,一些地方真的会形成大家所期望的那种智慧城市的萌芽,能够体现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和智慧化带来的效果。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呈现出这个趋势了,相信未来3~5年一定会出现一些真正的智慧城市标杆、样板。

【金句】怎样借鉴全球最先进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两个关系:第一,传统与未来;第二,政府和市场。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

话题3:关于智慧城市未来发展模式的展望,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有什么建议?

张国华:智慧城市的发展很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两个关系:第一,传统与未来。以智慧交通为例,很多城市的交通控制中心在技术上非常先进,即便放到世界范围都是遥遥领先的,但城市的交通状况是否得到了很大改善?过去,很多职能部门在智慧化建设中将侧重点放在了经济效益方面,例如获得更多的税收、罚款等;未来,城市的智慧化建设更应该回归方便市民这一本质。第二,政府和市场。智慧城市中政府和市场之间怎么分工,哪些应该政府着手,哪些则应该交给市场?这方面可以学习借鉴世界上领先的那些城市,从而帮助我们避免走弯路。我认为全球最先进的智慧城市都采用了英国的发展模式。而进一步分析英国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到,实际上政府的作用是在不断弱化的,更多的是交给市场去解决。我们可以借鉴其发展模式、商业模式和制度,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单志广:未来的智慧城市一定是面向应用的,其产业生态将以上端的SaaS服务为主;另一方面,如何运营也是智慧城市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目前,智慧城市的运营是其最大的短板,但未来,城市级或社会级的运营服务产业必然会形成,有可能会代替BAT成为下一轮新经济的领头羊。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也在不断磨合与变化。企业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我认为企业应避免短视行为,与政府形成一种长期、可持续的合作机制,面向未来,与时俱进。

(本文根据“思想的碰撞——数字经济助推城市智慧化”为主题的2019年智慧城市高端沙龙[北京站]现场发言内容整理而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