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点使用Cookies,继续浏览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Cookies。Cookies和隐私政策>

搜索
  • banner pc

    构建平台方能携手并进,守住边界才会百花盛开

对于危化品监管,你了解多少?相信谈及这个问题的答案,多数人的思维还停留在安监系统内部的视频监控这一领域。传统的危化品监管,由于信息过于封闭,不仅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没有做到数据共享,部门和部门之间同样存在信息障碍,监管的信息公开和民众参与更是缺位。大到危化品项目的选址和审批,小到企业日常危化品的生产、存储和运输,往往都是不透明的状态。在诸多危化品爆炸案发生之前,周边民众根本不知道,身边竟然潜伏着“定时炸弹”。事故救援中,救援抢险人员也无法在第一时间精准掌握现场危化品品类数据,导致采取错误的应急处置措施,最终酿成悲剧。

但,假如有这么一个平台,能实现对危化品的生产、存储、装卸、运输和交付全流程的智能管控,你是否会觉得不可思议?

危化品管理:“智慧高青”管中窥豹

事实上,技术再一次将假设变为了现实。在山东高青县,就存在这么一个“危化品运输装卸全流程监管云平台”。根植于华为智慧高青项目,平台通过统筹大数据资源、GIS一张图资源、视频云资源、指挥调度资源以及云计算资源,将新ICT和大数据技术更多地应用于计算事故概率、预警风险和排查隐患等,有效提升了危化品智能监管能力。

利用危化品大数据平台,打通监管部门壁垒,让审批变得简便高效;通过三维GIS与视频监控,对园区日常生产与经营进行可视化的动态监管;经由eLTE无线专网,对资源进行可视化调度指挥;依托大数据资源,对人、车、物进行算法分析。5个统筹相辅相成,最终成就了危化品管理产业的质变飞跃。关键能力融汇支撑起平台,平台又重组强化各项能力。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智慧高青”又叠加出新的内涵。

在高青,华为的实践远不止危化品管理产业。在这个30多万人口的县城中,“智慧”一词被演绎得淋漓尽致——54个部门的政务数据和20多个生态合作伙伴的智慧应用业务被承载在一个崭新的数字平台上,信息孤岛与信息烟囱被一一打破,业务数据和信息技术实现深度融合。

这个彰显着活力的平台,就是华为的智慧城市数字平台。在合作伙伴通力合作下,平台最终实现了城市“云计算资源统筹”、“城市大数据资源统筹”、“视频资源统筹”、“指挥调度资源统筹”以及“GIS资源统筹”5个统筹,充分挖掘和发挥出了数据的价值。上百种智慧应用在这片“沃土”上尽情绽放、蓬勃生辉,最终汇聚成了智慧高青的涓涓细流。

打造数字平台:支撑智慧城市实现真正的数字化

现如今,华为在全球已经参与了120多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从实践经验上来看,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设都有某些共同特点,许多智慧的系统最终汇聚成为一个城市的智慧。例如,智慧教育 智慧医疗、智慧安监和智慧城管等,这种类型的智慧应用层出不穷,可以数出上百个。在这些项目里,华为一直聚焦在ICT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同样参与实践的,还有许多一起打造联合解决方案的应用软件类或终端类伙伴。在与生态伙伴构建联合解决方案的同时,大家普遍认为,需要打造一个共同的数字平台,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这份共同的希冀,成为华为智慧城市数字平台诞生的主要原因。

借用计算机系统中的冯·诺依曼架构,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这个横向的一体化平台。冯·诺依曼定义了计算机的核心架构,包括输入/输出、中央处理器(CPU)和内存等。该架构的最大好处就是打开了边界,采用横向一体化、解耦,实现了全社会的协同分工,这就是开放的价值。因为这个架构,计算机行业每年以摩尔定律的速度高速增长。许多年过去了,冯·诺依曼架构依旧被计算机行业奉为圭臬。同样源于这个经典架构,华为公司获得了更多关于“边界”的启示。

聚焦于行业转型,华为数字平台主要包含两大关键能力:一是面向重点行业的关键业务场景,通过行业操作系统(Enterprise Operating System,EOS),帮助客户快速实现业务价值,助力客户数字化转型;二是发挥平台优势,为生态伙伴提供差异化价值模型,赋能成长。这种合作模式就像是手机操作系统+AppStore,手机是纯硬件,就像是ICT基础设施,华为行业数字平台可以比作手机的操作系统,而AppStore里的一个个App就是合作伙伴们的应用解决方案。

平台面向智慧城市的关键业务场景,基于华为ICT基础设施能力,实现了“城市大数据”、“物联网”、“视频云”、“GIS”和“融合通信”等多个统筹,向下兼容各种终端,向上支撑各种应用,联合合作伙伴共同打造行业解决方案。在众多成功的智慧城市项目背后,都离不开华为智慧城市数字平台的影子。在复杂的城市场景下,愈发能展现出平台强大的功能,通过实现智慧政务、智慧警务、智慧城管、智慧医疗和智慧农业等多项业务应用,支撑智慧城市实现真正的数字化。

构建“神经网络”:实现智慧城市“有机生命体”闭环

智慧城市是“数字中国”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其建设特点是要实现数据融合与万物互联。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若干功能的简单叠加,在建设进程上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系统的没有终点的工程。在这个大体系下,交通、教育、医疗、能源、环保、政府管理和公共安全等子系统普遍联系、协同共生且互相促进。因此,这就决定了智慧城市要具有自我演进和自我造血功能,其建设不是点状或块状的,而是一个迭代演进的系统工程。

在智慧城市的构成上,我们依然经历过这样的思考:如果仅有城市大脑,这个城市算不算智慧?答案很快便浮出水面。

正如人类的“智慧”是源自神经系统对信息的采集、思考和反馈一样,智慧城市也需要“神经系统”。仅有城市大脑,城市的各项数据无法被探测与采集,自然无法达到智慧联动的效果。只有在“神经系统”的引导下,城市的各个器官才处于统筹、联动的正常状态中。正像人看到美食就会分泌唾液一样,智慧城市也应该可以实现系统之间的自我判断和联动。

而一个强健的神经系统,不仅需要城市大脑,还需要神经网络。从前端感知、数据传输到大脑决策,再到肢体行动的完整神经网络来实现“有机生命体”的闭环。在这个庞大的神经系统中,我们又可以将之分为两类:一是通过物联网和城市通信网构建起来的周围神经系统,实现城市全场景数据的自动采集与传输;二是通过大数据中心与城市智能运营中心构建起来的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基于城市全场景数据的城市运行、应急联动和决策支持。

在实际应用上,华为公司也经过不断努力和尝试,产出了一批优秀的实践。在深圳龙岗,我们建设了城市级物联网平台、有线+无线网络,以及云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并建设城市运营中心。这些实践整合了50多个政府部门,拉通了215个业务系统数据。

在基础设施上,我们搭载了智慧政务、智慧医疗和智能交通等11项业务应用,打破了原有“烟囱林立”、相互隔离的“信息孤岛”状态。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始终以“慧治”、“惠民”作为方向。事实证明,我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在构建“龙岗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整个区的公共安全水平和市民幸福感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社会,是华为公司孜孜不倦的历史使命。我们致力于为城市构建神经系统,使能所有的智慧城市;携手生态伙伴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共同为城市客户提供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以满足日益复杂的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希望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城市能逐步走向智慧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