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伙伴同行,打造智能社会“五朵云”之一
本站点使用Cookies,继续浏览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Cookies。Cookies和隐私政策>
20世纪初,纽约街头有近10万盏汽油街灯,每天晚上需要人工去一一点亮。之后的20年时间,这些汽油灯逐渐被替换成电灯,并接入了电网;在今天的上海,上百万家企业在建设自己的IT系统,由专人负责搭建和维护。在未来的20年中,这些系统会像纽约的汽油灯一样,接入云。
华为认为,未来20~30年,政府和企业将充分利用ICT技术的力量实现数字化运营,并迈向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视频分析、IoT平台管理……全部都可以以购买云服务的方式来实现。云已经成为ICT技术的主要提供方式。如此,政府、企业和个人可以聚焦于自身的业务与创新。
1943年,IBM创始人托马斯·沃森曾说:“我认为,也许5台计算机就能满足全世界的需要。”这个判断曾一度成为PC产业的经典笑话,但随着云服务正在成为IT业的主要模式,这个笑话极有可能成为现实:一方面,由于投资的规模效益和新技术的发展造成的马太效应,云必然会走向集中化;另一方面,由于国际上数据主权等限制,最终不可能统一到极少数云上面。所以说,老沃森说的“全世界只需要5台计算机”即将成为现实,当然不再是5台计算机,而是5朵云。
1994年,在华为几乎还是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任正非总裁提出了“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有其一”的目标。当时连我们自己的很多员工都不相信,但是,我们做到了。今天,云成为智能社会的重要基石,华为有决心、也有能力与我们的伙伴一起,在智能时代打造“全球5朵云之一”。
过去,一些客户和伙伴对华为是否会长期投入公有云有疑虑。今天,从战略层面,我们向客户和合作伙伴郑重承诺,华为已经投入公有云,并且将长期提供服务。
我们已经成立专门的Cloud BU。在中国,我们正加强投入全力打造华为公有云,同时,我们也在与伙伴一起建设合作公有云,例如天翼云;在海外,我们选择最有能力、最受尊重的当地企业共建公有云,以获得普遍信任,尤其是当地政府和大企业的信任。我们期望,未来能在全球范围内打造云联盟,将来客户只要接入到华为云即可通达全球。
在商业模式方面,我们的选择是“靠技术和服务变现,不靠用户数据变现”,这是华为与传统互联网公司最大的区别。一方面,对华为自己的公有云服务以及我们帮助企业客户建设的私有云,华为会提供技术和服务帮助用户做数据变现;另一方面,华为与伙伴建设的合作公有云,华为将提供技术协助运营伙伴实现商业成功。
华为2015年发布云战略时,曾提出“华为公有云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的运营原则。今天,我再次承诺:“未经客户许可,华为云不做数据变现,也不会胁迫用户和华为做数据交换。”
华为首先是一家技术公司。毫不夸张的说,只有华为是能将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联接起来的技术公司,世界上只有两三家公司具备与此相当的能力。今天,全球1/2的人在使用华为的网络设备,这得益于我们在技术上的持续投入,例如,我们曾经引领产业界的SingleRAN无线基站、全光网和DC交换机。而当前,云是华为下定决心强力投资的领域。
云上业务和数据的安全仍然是当前客户最关注的话题。而华为云从技术和制度两方面设立了专业的保护体系:在技术上,华为提供从芯片到业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包括物理安全和网络安全等,例如采用专业的云安全芯片可以更高效地解决云安全问题。这样,我们能为客户提供远远高于当前独立IT系统安全水平的保障。
在制度上则采取3方面举措:首先,将安全嵌入到业务流程中作为IPD等流程的一个要素,以保证所有产品开发都绕不过去;其次,公司将保障每年研发费用的5%用于网络安全领域;最后,通过与产业界和学术界,尤其是全球顶尖科学家开展合作,推动云安全架构的发展。
在业界,很多人认为云服务是一项标准的挂在空中的服务。但在华为看来,云其实是需要地面服务的。与传统的OTT企业不同,华为是“长于云”的典型代表,华为自身的IT架构极其复杂:既有办公系统,也有生产系统;既有2B业务,也有2C业务;大量传统架构和创新服务并存,长期处于变革之中……因此,我们不但理解跨国企业和政府机构的需求和挑战,而且已经摸索出一条多云管理的有效道路,既有技术的储备也有经验的积累,有能力协助政府和大企业实现数字化。
华为从客户的实践中也充分理解政府、企业上云的挑战。实际上,如果没有比较贴身的地面服务,政府和大企业很难自己实现业务上云。例如,2015年肯尼亚政府在首都内罗毕迎接教皇来访,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平安城市云的建设,华为只用了5个月就完成了初验并很快投入使用,如果没有强大的地面服务能力,不可能实现如此快的交付速度。
在2016年HC大会上,华为提出要打造哥斯达黎加式的生态,希望创建开放、有活力、多样性和共荣共生的环境。不管合作伙伴大小,只要有实力、有创新,我们就一起携手合作,共同为客户解决业务挑战、创造价值。
例如在华为自己园区的建设中,我们部署7个业务平台,包括IoT、大视频等,除了华为自己的产品,还采用了30家合作伙伴的解决方案,既有像海克斯康和霍尼韦尔这样的大型安防、楼宇和GIS厂商,也有像普元、依图、达索、软通动力等这些有实力的小伙伴。这些伙伴的产品也在2017年试点的3个华为园区中实现了商用,未来还将走向华为全球172个国家的园区,共同实现商业成功。
华为致力打造的是一朵特别适合政府、企业的混合云。例如,现代企业办公离不开像office 365这样的SaaS服务,许多企业的ERP系统短期内难以被替换,要引入外部领先的AI能力往往也来自于不同的云平台……所以,政府和大企业云采用的模式一定是混合的多云甚至是“多云+非云”。
为满足政府和企业的诉求,华为致力打造面向实际业务场景的云,使得客户可以在华为的私有云、公有云之间灵活配置,也可以轻松地将第三方云纳入管理。
另一方面,华为云也针对行业特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个性化定制,例如政府、金融和交通等行业各有各的特征和诉求,无法用完全标准的公有云解决,我们的混合云为此进行了一定的个性化开发。
华为云充分利用了公司在终端、网络和云等各个领域的长期积累,更好地实现了“云、管、端”的协同。
从端上来说,当前市政、办公和生产等场景使用了多样的连接方式,挑战巨大,华为拥有以太网、光、Wi-Fi、LTE以及微波等丰富的物理网络连接技术,可实现全场景接入,打破信息孤岛,将碎片化的信息汇聚到云中。
在管道方面,端和管道之间协同是华为长期的优势。云和管之间同样也能实现协同,根据云业务特征动态调整带宽,是华为云的特点之一。端和管的协同和互动将更好地支撑混合云。
利用全球平台优势,华为将持续打造开放、共赢的生态:目前,我们在全球建设了20个OpenLab,覆盖公共安全和智慧城市等垂直行业,作为跨行业创新的孵化基地。基于华为独特的连接和网络优势,我们与工业界领先的GE、ABB、霍尼韦尔等合作,将原来不相干的行业如安防、制造、能源等多种传感器连接起来,与伙伴一起创新、孵化了200多个面向行业的解决方案。再加上华为遍布全球的服务团队,为我们共同的客户持续提供服务。
网络领域有一个著名的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与节点的平方数成正比。
2017年7月在贵州召开的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上提出了全国公共视频大联网的要求,以实现从各区封闭到区、市、省最终到全国的全网打通,其目标为:“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
全国视频大联网可以与人工智能、公共大数据结合,实现从“破案→预警”的转变。例如今年春节发生在深圳龙岗区的一件3岁孩子走失案,派出所在接到报案后迅速从视频云中找到了嫌疑人带走孩子的片段,然后马上用模糊图像搜索匹配到了嫌疑人的高清图像,并从身份证信息库里锁定其身份、找到其入住的宾馆,在宾馆视频中看到了被拐走的孩子,从而锁定了嫌犯。之后民警又从全国公安大联网中发现嫌疑人带小孩从深圳北站搭乘火车潜往武汉,于是马上部署警力在武昌将孩子救回,破案全程只花了不到15小时!
在海外,华为帮助多个国家部署了包含公共视频的平安城市解决方案,搭载了人工智能的视频能力成为平安城市的最有效工具,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最典型的是在肯尼亚,部署第二年全国的犯罪率就下降了46%。
人口近千万、GDP达 5000多亿的山东潍坊市最近部署了城市级的IoT云平台,连接了智慧城市的十几个应用,实现了协同效益。
“智慧潍坊”最核心的应用是利用物联网技术连接了城市的安全生产、交通出行和水利管理等,实现了海量人与物、物与物连接的管理。潍坊市与华为共同启动了物联网产业联盟,目前已汇聚了50多家合作伙伴,准备用3~5年时间形成100亿元规模的物联网产业。
以智慧路灯为例,全市现有4万多盏LED路灯,由IoT平台实现控制,运维效率提升45%,亮灯率提升25%。据测算,年度节省电能可达680万度;再如路灯与井盖的协同。过去遇到台风、暴雨天气时“夺命井盖”的悲剧时有发生,而现在当井盖一被异常移动就会发出信号,IoT平台收到后会调用路灯上的摄像头查看现场情况,通知市政及时检修,同时还会通知交警部门以避免交通堵塞。
在海外,沙特的延布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华为联合行业合作伙伴在大平台之上开发智慧应用,通过大数据和智能运营中心提升了延布的综合管理能力,使城市投资增长了18%,新增了1.8万个就业岗位。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在全球已成为普遍趋势,华为将发挥全球平台优势,联合专业合作伙伴加速这一进程。
经过30年快速发展,时至今日,华为公司的业务复杂度决定了自身的IT架构复杂度不会亚于其他全球公司或政府机构,那么,华为自己是如何利用云来打造数字化华为的?
目前,华为内部所使用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是ERP等重要业务软件,为了保障数据安全和业务稳定,目前维持状态不变;第二类是内部工作软件(如供应链管理等),既要安全也要追求效率,以私有云方式构建;第三类是第三方SaaS服务,包括Salesforce等20多种,追求的是全球业务扩展和业务弹性。通过建设多云管理系统,华为打通了公司的应用和数据,实现了企业内、外部的无缝协同。
在IT基础设施层面,通过“多云架构”面向业务完成了内、外部整合,实现了“IT as a Service”。这方面有两个典型场景可以与大家分享,第一个就是公司的供应链改革。1999年,华为刚刚启动集成供应链改革时,销售额仅为15亿美元,只有深圳一家工厂,供应链有员工3000人。到2017年,公司的销售额翻了60倍,接近1000亿美元,但供应链员工人数保持在1万人。面向未来,我们希望在2000亿美元的销售规模下能保持人数不变,正是混合云支撑了供应链向“更简单、更及时、更准确”的方向演进。
华为园区项目是多云支撑下的另一个数字化转型项目。华为的园区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需要管理超过400万个连接对象。我们计划汇聚园区25个子系统,打通数据,建立全球统一的数字化运营中心,以实现提升安全防护、提升响应速度和提升服务体验3大目标。华为希望“自己的降落伞自己先背着跳一回”,通过在自己园区实施数字化改造,将所有的风险和困难都经历一遍,以便后续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价值服务。公司计划在2018年6月之前完成3个试点,再复制到全球172个国家的园区。
华为的数字化转型目标是:实现大平台支撑下的精兵作战。从实时(Real-time)、按需(On-demand)、全在线(All-online)、定制(DIY)、社交(Social)的ROADS体验出发,实现交易过程数字化。
当前,所有的传统企业都面临着“主动变革”和“被动转变”的选择。在华为看来,鸡蛋从里面打破就是生命,从外面打破,恐怕就成了煎蛋。主动拥抱数字化变革,时不我待!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将造就很多伟大的公司。我们希望抓住这样的大机会,但我们拒绝机会主义。华为从来没走过捷径,也不会走捷径,华为云同样如此。脚踏实地,厚积薄发,这是华为云坚守的价值观,也是我们对客户和合作伙伴的承诺。
华为会踏踏实实,与伙伴一起打造云联盟,成为世界上的“五朵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