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之路,华为之路和平凡之路
本站点使用Cookies,继续浏览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Cookies。Cookies和隐私政策>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即便对华为这样早已在很多领域镌刻过成功印记的公司来说,在面对数字化转型之时也有自己的困扰,从过去多年“卖盒子”的经验,走出“平台+生态”的数字化之路,这背后的故事和驱动力是什么?
如果说“被集成”战略是华为企业业务在拓荒期的核心战略,那么在企业业务成长到如今规模、进入到快速成长期之后,显然已经不够了。
所以,基于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刻理解和思考,在CeBIT 2017上,华为企业业务面向全球首次正式提出“平台+生态”战略。这将是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华为企业业务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方针。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华为企业BG总裁阎力大坦承,“平台+生态”战略最早始于2014年10月,“在当时,我召集了全部企业BG的骨干到苏州开会,为企业BG的未来进行了一次真正的思维碰撞”,因为阎力大深知,“业务模式的转变当中,最难的就是观念”,华为企业业务必须先从内部对原有的模式进行修订,才有条件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做出反应。
必须承认,做产品的公司和做平台的公司有本质的不同,正如阎力大所述:“做产品的公司走向市场很容易,盒子从出厂到客户手里,产品并不发生改变,商业流程简单,但企业对客户的附加值较低。”这显然不是在2014年初开始操盘企业BG的阎力大心中想要的样子。
阎力大说,“那时候做平台对华为是个挑战,从做产品的公司转型,不仅是技术、观念、文化,还有流程的变革,比如价格体系的复杂化,再如与合作伙伴的价值如何分配等等。”
用了整整两年半时间,华为企业业务用不断增长的业绩走完这条理念变革之路。据了解,2016年华为企业业务的增长率接近50%,而阎力大认为,企业业务目前正处于最佳的成长期,未来几年的增速预计可以达到每两年翻一倍的目标。
实际上,按照华为的说法,华为企业业务的定位是数字社会和智能社会发展进程的推动者,以及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使能者和最佳合作伙伴。所以,其提出的“平台+生态”战略的核心是基于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宽带和SDN等新技术上的高强度投入,打造一个开放、弹性、安全和灵活的ICT基础架构平台,进而构筑合作共赢的新生态,与合作伙伴共同助力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成功。
从外部的环境看,数字化转型似乎真的已经迫在眉睫。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ICT领域的投资达到3.8万亿美元;同时Gartner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2000家跨国公司中,67%的CEO已将数字化确定为公司战略的核心;IDC的调查也表明,目前64%的企业已经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全球“财富100强”企业将在2017年底前完成数字化改造计划的制定。
华为企业BG副总裁、全球销售部总裁马悦认为:“今天的数字化转型已经不是要不要变的问题,而是怎么变、怎么合理地变。所以,我们从2016年的Leading New ICT直接过渡到了2017年The Road to Digital Transformation。”
那么,从“平台+生态”的战略角度,数字化与华为企业业务之间有何联系?
华为企业BG 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部总裁袁千在CeBIT 2017 CEO Keynote主题演讲时说:“华为的‘平台’强调云管端协同;华为的‘生态’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与生态圈共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华为基于自身数字化转型所积累的经验与能力,践行‘平台+生态’战略,与客户、合作伙伴一起迈向数字化转型之路。”
由此可见,所谓平台,就是华为将聚焦在ICT基础架构这一层,这是一个端管云协同的平台。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纵观目前科技界的巨头企业,有的企业云计算能力强,有的企业强在联接,有的企业则强在终端。但除了华为,业界很难找到一家公司,在每一个环节都有强有力的布局,所以这个协同整合的平台受到上层做应用的合作伙伴的强烈欢迎。
平台化运营,这是华为企业BG在数字化转型大潮中看到的最佳角色。同时,数字化转型的大环境也给了华为无限的机会。
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字化转型开启之后,传统的IT系统正面临革命性的洗牌的机会。过去IT部门是费用中心、成本中心,但现在成功的数字化转型案例中,IT部门变成了生产系统的一部分。这种变化,在电信运营商和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当中最为典型。
所以,阎力大认为,“这是华为企业业务坚定地进行一次转身的主要原因,我们相信未来成功的企业,都是有能力成为平台的公司。”
说合作伙伴生态是华为企业业务的战略核心本位,这并不夸张。
在今年的CeBIT展会现场,很多细节也显示了华为企业BG对合作伙伴生态的发展寄予了厚望。比如,在华为展台共出现116家合作伙伴Logo,这个数字是史无前例的。马悦说:“在财富500强中有172家,100强中有43家选择了华为,这背后离不开合作伙伴的支持。”而阎力大则表示:“华为企业BG有76%的业务来自于合作伙伴,未来这个比重还会变得更高”。由此可见,“平台+生态”当中的这条生态之路,华为走起来应该是顺风顺水的。
在具体的方法论上,马悦的总结是SAPO模型,其中包括Strategy(战略)、Architecture(架构)、Policy(政策),以及Operation和Organization(运作和组织)。
正如马悦所说,“华为的生态要从共生到再生,不仅面向销售和服务,更重要的是将产业、商业等等都纳入到体系,让合作伙伴为客户创造价值。”
在CeBIT展会现场,我们也看到华为与许多合作伙伴推出了基于各种维度的合作。比如,与霍尼韦尔(Honeywell)在全球范围内合作提供智能楼宇解决方案,以及与Infosys在金融大数据领域展开合作等。
作为推进“平台”和“生态”战略落地的重头戏,华为在CeBIT 2017上发布了OpenLab全球计划,将聚合领先业务伙伴,形成面向行业的解决方案创新能力,为未来智能社会ICT生态圈提供土壤和能量。华为宣布:计划未来3年再建设15家OpenLab,到2019年底,全球OpenLab数量达到20家。在这3年期间,华为在全球将投入近千人,共计投资2亿美元。
平台最大的问题就是离客户需求比较远,而OpenLab就像是一个抓手,使华为可以与合作伙伴一起去研究客户需求。据华为企业BG行业Marketing与解决方案总裁喻东介绍:“OpenLab此前的选址依靠的是行业高地和市场驱动,比如慕尼黑就是制造业高地,新加坡是智慧城市高地,而迪拜和伦敦则是市场驱动”。
对未来的OpenLab布局,喻东表示华为其实只有一个标准,即“客户在哪,我们的能力中心就在哪。看似分散的能力中心,背后依靠的是一个网状进行联动。”这就是OpenLab对于华为企业BG的支点作用。
最重要的一点,从OpenLab的布局,我们又看到了熟悉的“华为节奏”。
什么是“华为节奏”?就是付出其他企业难以付出的努力,如果其他企业投入的是100%的热情,华为则要投入120%。在华为的业务扩张中,从没有一蹴而就的幸运,有的只是像平凡人一样,通过不断的试错,在摸索中找到出路。
正如阎力大所说,“华为的战略从来不是拍脑袋决定的,比如OpenLab战略,在全球有了5个成功的案例之后,我们才有了新的战略”。再如“平台+生态”战略,如果没有2014年10月的第一次闭门会议,哪有2年多后成功推出的战略?还有华为企业BG刚刚推出的公有云业务Cloud BU,如果没有前两年的铺垫和对云计算行业的深刻理解,也不可能抓到公有云市场爆发的机遇。
华为这家公司,时常会让人不自觉地产生好感,因为那些奋斗的故事,像极了我们身边的某个朋友。华为的成功不存在任何神秘,每一次成功的市场开拓背后都是无数次的跌倒,每一个成功的产品推出都是对研发长期不计成本的投入。企业BG的成功转型,就像是电影里蹒跚学步的阿甘,在磕磕碰碰中,终于学会了奔跑。这就是华为的——平凡之路。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华为的战略也从来不是拍脑袋决定的,比如OpenLab战略,再如“平台+生态”战略等。因为业务模式的转变当中,最难的就是观念,华为企业业务必须先从内部对原有的模式进行修订,才有条件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做出反应。
——华为企业BG总裁 阎力大
华为的“平台”强调云管端协同;华为的“生态”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与生态圈共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华为基于自身数字化转型所积累的经验与能力,践行“平台+生态”战略,与客户、合作伙伴一起迈向数字化转型之路。
——华为企业BG 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部总裁 袁千